您当前的位置:首页>新视界>基层动态>滨开区> 内容
9月16日,“氢临滨江,共话未来”2023年滨开区氢能产业座谈会在滨江国际企业港召开,市、区各级相关部门领导以及27家氢能产业相关重点企业负责人,聚焦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氢能产业发展的热点难点话题,多方面、多角度探讨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为政府、行业、产业搭建沟通合作、共享协作的平台。常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杨军、新北区委常委、滨开区党工委书记姜浩,市发改委、工信局,新北区经发局、科技局、商务局,以及滨开区、龙虎塘街道相关党政领导和经济部门负责人受邀参会。座谈会由滨开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张沁怡主持。
本次会议旨在准确把握从推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政策调整机遇期,围绕常州市“532”发展战略和“新能源之都”建设,有效提升滨开区新能源领域,特别是氢能领域企业发展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新北区“新能源之都”核心区建设提供强有力支撑。
常州市发改委工业和高技术发展处副处长范理就“常州市氢能产业发展现状”进行分享。作为“十四五”时期现代能源体系建设的重要部分,常州将新能源产业作为主攻方向,坚定“招引百亿项目、培育千亿企业、打造万亿产业”,构建以新能源利用为主的绿色生活方式,为建成高质量发展的现代能源体系赋能。氢能是新能源产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当前,常州正全力打造氢能“制储运用”生态闭环,已初步形成涵盖氢气制备和储运、电堆及核心零部件、电池系统、整车制造和加氢站建设运营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呈现“产业链条初现雏形、创新能力逐步形成、产业集聚度日益提升”的特点。
滨开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赵文君以“滨开区氢能产业发展现状”为主题进行分享,她向与会嘉宾详细介绍滨开区如何用好用足现有产业基础,把关键环节比较优势转化为产业链条发展优势,并全力抢占氢能产业发展制高点。近年来,滨开区紧抓新一轮产业变革机遇,加快构建“NEXT”产业格局,正积极围绕新能源领域优化布局产品和服务,已初步形成涵盖“制氢——储氢材料——储氢装置——加氢——用氢——设备”的产业链生态,氢能产业发展的集结号已吹响。当前,滨开区共集聚氢能领域相关企业19家,2022年实现销售收入114.4亿元。此外,滨开区还积极招引一批氢能产业链企业。
滨开区党工委副书记秦浩杰对标佛山南海的氢能产业发展,分享了佛山市氢能产业的发展历程及产业布局,详细介绍了佛山市支持氢能产业发展的各类政策,力争对标找差,强优补短。
企业座谈及研讨环节,与会企业家们紧扣氢能发展主题,围绕企业自身发展情况、下一步发展计划、行业发展建议等方面畅所欲言。市、区相关职能部门领导也借座谈会契机积极为企业把脉问诊,会场气氛热烈,与会人员踊跃发言,积极讨论。
新北区委常委、滨开区党工委书记姜浩作总结发言表示,氢能产业应用广阔,产业链条长,必将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发展产业。姜浩强调:
要做大做强产业链,产业耦合发展。依托现有新材料产业优势,引导新材料企业巩固传统领域先发优势,加快向氢能领域产品转型升级。推动传统化工企业加快布局工业副产制氢,积极开拓电解水制氢新模式。充分发挥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特色,形成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与氢能产业高度耦合、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
要找准产业发力点,实现局部突破。与其他氢能产业园区对标找差,找准滨开区在氢能产业链中的定位。以具体应用领域中成熟的技术路线为参考,精准发力,引导氢能下游应用企业围绕气态储氢、液态储氢、固态储氢等氢能领域关键技术展开研发,引导传统装备企业积极投入氢能装备制造。
要紧抓大项目招引,实现龙头引领。聚焦补链延链强链,集中招引一批氢能产业链关键环节优质项目。集聚国内外优质资源要素,引进和培育一批氢能领军企业和研发机构,加快提升产业技术创新与装备制造水平,不断完善氢能产业链条,推动氢能产业向规模化、集群化、高端化发展。
氢临滨江,能创未来。下一步,滨开区也将联合春江街道、魏村街道,聚焦“NEXT”产业布局,在巩固现有优势产业的基础上,积极引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通过锻核心、通链条、优机制,积极抢跑新能源赛道,不断推进氢能“制储运用”全链条发展,推进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与氢能产业融合协同发展,打造产业集群发展新模式,形成“碳纤维”与“氢能”高度耦合的产业体系,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能。